学习本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积极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过多的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学生的动嘴、动手、动脑的能力,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和活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地理课堂焕然一新,笔者有以下观点。
一、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将受阻。”教师是课堂教学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必然的联系。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而学习,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干争辩。
二、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思维也会非常活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维和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作的情景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过河到让学生们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价值与乐趣。是学习者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比如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一文,我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招标、投标材料分组让学生们作为各企业代表来投标,提出自己承办这一项目的优点,并明确自己存在的缺点及解决办法,客观指出对方的不足。当然我事先提供了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可以避免讨论的范围太多太杂,离题太远,也可以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首先,生活实例融入地理,把身边的事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课本,走到现实生活中是地理课堂活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家乡的小河,农民的菜地,以及阳光雨露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力地理的素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内驱力,使所学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其次,地理问题回归生活,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应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可以说,我们生活的城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写成了文章提交给相关部门。让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拓宽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课堂活力同时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四、注重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学生学习地理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
曾经的高中地理课堂是封闭的只是集中训练营,只是单纯的传递知识,机械、沉闷、缺乏生命的活力。通过地理兴趣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及地理学的美感,快乐的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地理学习兴趣。